溆浦花瑶探源--雪峰山旅游---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公司党建公司动态旅游资讯雪峰山文化在线预订旅游服务外媒关注旅游图库旅游攻略旅游音乐
山背花瑶梯田
阳雀坡古村落
穿岩山森林公园
雁鹅界古村落
枫香瑶寨
猪栏酒吧
大花瑶景区
5D玻璃桥
情侣谷
餐饮服务
景区住宿
交通出行
旅游线路
购物休闲
娱乐活动
     2021年5月,当新一季的秧苗刚刚扎根土地,我们敬爱的袁爷爷却永远离开了。到今天,他已离开我们一周年了。……
      我想应该入乡随俗,面对这一片油菜花,这一片树、这一片山、这一片云,我要用洒了汗水的方言,才能原汁原味与生命畅谈远天的烟雨。……
     传承非遗匠心,共享美好生活。4月30日上午,为期两天的怀化市第三届非遗购物节在溆浦县穿岩山雁鹅界启幕,来自怀化各县市区的37项非遗代 ……
    3月8日至10日,调研组一行深入雪峰山旅游考察。张家界市政协主席欧阳斌(左一)现场了解溆浦高铁南站旅客综合服务区和高铁索道项目情况。雪 ……
     我与袁隆平院士大概可以算作是有缘之人,参加工作后与他曾经有过多次交往,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1982年,我从部队退伍回到溆浦,安 ……
    高耸云霄、雄擎南天的雪峰山,亿万年来一直默默驻守在湘黔交界之地。这里群山起伏,绵延千里,树木葱郁,阡陌纵横,是云贵高原向东南丘陵过 ……
     辛丑年立秋这天,我来到穿岩山村,只见村民一早便将从园里摘来的新鲜红辣椒、苞谷坨放在晒场和屋檐上翻晒。这里的村民有立秋晒红的习 ……
    雪 峰 魂作者:陈黎明诵读:蔡青青雪峰山,所有的目光聚集旗帜在茶马古道猎猎飘扬这是100年华诞的党旗在铿锵地诉说一路走过的苦难和辉煌 ……
    楚辞之乡祭屈子 端午佳节诵《涉江》中国诗歌春晚采风诗意雪峰山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大咖舒婷、曾凡华认领雪峰红豆杉6月14日,传统端午节。 ……
    5月27日,海拔1400多米的湖南雪峰山花瑶梯田景区,朝霞辉映着沥沥夏雨,白云如缕缕挽纱披青山。星空云舍之下,万亩梯田之下,庄严肃穆的祭 ……
    红色雪峰山创作之旅在雪峰山景区成功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建议把雪峰山打造成中国文学第一山5月24日至27日,中国作协徐贵祥副主席率领 ……
     今年,党的百年华诞。新思想的启蒙,中国共产党萌芽的红色五月,具有特别的历史记念意义。 这里曾是红二六军团战斗过地方,3000 ……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岁月的洗礼,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正所谓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不同的民风、民俗、方言和民族习惯、文化心里构成了地域文化的典型特。……
    在乌峰村,发现了一副距今约300年的古对联! 这一爆炸性新闻,怀化市雪峰文化研究会的田琪副会长在怀化市作协“诗词楹联学习班”微信群里率先做了报道,随即雪峰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对该消息进行了公开发布。这对于我们所有参与本次采风的考证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让人感到无比兴奋、...……
    著名作家张雄文的新作《雪峰山的黎明》荣获“梦圆2020” 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颁奖会上长篇报告文学奖,实至名归。近日省作家协会专门在长沙毛泽东文学院主办了《雪峰山的黎明》作品研讨会,专家学者、文学大佬的肯定评价,其意义,让人印象深刻;其影响,极其深远。……
    火红8月,雪峰山天高云彩,青山如黛,流水潺潺,凉风迎宾。8月3日--6日,湖南师大、怀化学院、雪峰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生命力之美——“雪峰山文化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与考察采风活动,26教授专家参加研讨会并深入雪峰山高山台地踏青。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夏义生到会参加了活动。...……
    旺溪瀑布系雪峰山大花瑶景区的主要特色景观。景区以花瑶村寨、沟壑奇石、高峡瀑布、深潭幽谷、绿树翠竹等为核心吸引物。从回家湾出发,途经梅山神、天露水、岩鹰岭、通天建木、打虎坳等景点。至此,一条玻璃滑道带着游客飞越竹林,直抵旺溪大峡谷。1 5公里的峡谷之中,有十大景点、...……
    文 曾庆平1我是与雪峰文化研究会朋友一起游览旺溪瀑布的。旺溪瀑布群座落于回家湾瑶族自然村,是花瑶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观。景区 ……
    作 者:蒲海燕雪峰山山连山331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巍巍雪峰山,位于湖南省境内,从西南往东北横亘绵延570多公里,它阻江河,断交通,连湘 ……
    春暖了,花开了,我再一次去旺溪。上一次去旺溪,是在一年前的金秋。如此说来,旺溪的春景与秋色,都让我给赶着了。居一山而小万仞。我不敢 ……
溆浦花瑶探源
上传时间:
2015-01-06 23:14:30
文章来源:

    作者:禹经安  向芳瑾
 
    花瑶,我国瑶民族的一个分支,居住在溆浦县南及隆回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近年来随着隆回县推出虎形山“花瑶文化”后,已引起民族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最近所见学术报告:如董珞《湖南虎形山花瑶探源》;禹明华《种族繁衍:花瑶宗教观念的信仰的核心理念》;禹明华、刘智群《论花瑶“挑花”的文化价值》等。从这些论文的取材来看,多是采自隆回县虎形山,茅坳两地的花瑶民族。据查清以前的《隆回县志》,有关花瑶民族的记载并不多。后期因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有关报道相应增多。其主要原因是,这个曾被学术界遗忘的民族,由于旅游业发展,从新又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因为学者对这个民族的不甚了解,故多以现今的地域文化,给花瑶文化定性。而忽视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源流,将会把花瑶文化研究引入歧途。要知隆回县是属湘中的娄底地区,它与新化,安化等县市为邻,这些地域古属“梅山文化”之列;而溆浦县是属湘西地区,它是以南楚的“南蛮”和“武陵蛮”文化为主体。这两地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今有学者将花瑶古文化列入“梅山文化”,从理论上来讲,他们忽视了对花瑶历史源流的考证,因此存在一定的差异。

    近读清·乾隆《溆浦县志》方知,现今属隆回县虎形山和茅坳的花瑶,原是属溆浦县十大瑶峒之一的“白水瑶峒”。同时我们还从历届《溆浦县志》中看到,他们的编纂者,都用了很大篇幅来记载溆浦瑶民族的相关内容。从他们绘制的图录和记载瑶峒的名称,户籍、人丁、姓氏、语言、风俗、瑶学、交易、服饰、耕作,种植以及历代瑶民族的战争、迁徙等诸多内容来看,可见花瑶民族在溆浦的重要性。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不仅可寻找到它与“南楚文化”、“湖湘文化”中关系,同时也是我们探讨溆浦花瑶及其源流,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资料。

    一  溆浦花瑶历史探源

    探索溆浦花瑶历史源流,就必须要了解溆浦历史沿革,这是一条不可回避的定律,也是一条重要线索,就研究而言,别无捷径。

    据清同治《溆浦县志 沿革》记载:“溆浦古蛮夷之地、唐虞为要服,属荆州,夏商周因之。”这里所说的“蛮”指的是原活动于我国黄河流域内一个古老部落群体。后被羌戎,东夷等联盟所击败,逐渐南迁于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和印度支那半岛”。①《说文》曰:“蛮,南蛮”,《玉篇》曰“蛮,南夷名”,当时的南蛮属荆州所辖,故文献中又称它为“荆蛮”。湖南省社科院何光岳先生在《南蛮源流史》中说:“南蛮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以苗、瑶主体还有濮、巴、百越、羌戎、炎黄、东夷等多个民族组成。”在南蛮这个部落群体中,瑶族(包括花瑶民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成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花瑶民族的源头,是与“南蛮文化”以及“荆蛮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因此他也属“南楚文化”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朝代变更,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变,其民族的称谓,也会随着它们的变化而产生变更。

    溆浦春秋战国属楚黔中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并改溆浦为义陵县,其郡治设“义陵县“。(古郡,县遗址在今县城南梁家坡村),武陵郡下辖十三县。(今考武陵郡所辖的十三个县地,它包括现今湖北南部,贵州,重庆的东北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的沅水,澧水流域在内的四十三个县市)。而这一广阔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设置在当时的义陵县(溆浦)。因此,这个时期的文献记载,多把“南蛮”称为“武陵蛮夷”。这种称谓,是在“蛮”前面冠以行政区划的名称,实是指武陵郡内的“南蛮”。又称“五溪蛮”和“武陵五溪蛮”。


    《三国志·吴志·黄盖传》说:“武陵蛮夷是由巴,醴(俚)由(瑶)诞四类组成。”唐《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也说:当时的辰州地“既有盘瓠子孙,又有巴人之后”。因此说这个时期的“武陵蛮夷”,其仍然是以苗,瑶民族为主的部落群体。

    西汉末至东汉初,朝庭腐败,官府过重的赋徭,迫使郡内武陵蛮夷纷纷起来反抗。以精夫相单程为首的武陵蛮军,节节击败朝庭镇压大军。据文献记载:“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左中朗将臧宫击武陵贼。”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7年)十二月,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朝庭遣武威将军刘尚、发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人,乘船溯沅水入五溪击之……尚军大败,悉为所没。”“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元)、武陵蛮军攻下临沅(今汉寿),朝廷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南击武陵贼、无动、上太守印”,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武陵蛮夷在短短的几年中,先后攻郡克县,多次击败朝庭征伐大军。在这种情况下,光武帝才下令马援率中郎将马成、耿舒、刘匡、孙永等大将,率四万大军征武陵蛮。(见《马援传》)。


   正因为这次战争,迫使东汉朝庭把武陵郡治从义陵县(今溆浦),北迁至洞庭湖畔的“索”县(今汉寿)。并废了义陵县、将县地划归辰阳县(今辰溪县)所辖。直至唐武德五年(622)复置溆浦县。同时这次战争,也改变了溆浦端午节习俗,将其分为“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②。”马援在攻占武陵郡治义陵县城后,并驱赶武陵蛮夷,于县南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之中。武陵蛮(包括现今瑶民)为了生存,在县南群山中开垦了许多梯田,其中最著名“山背花瑶梯田”的大面积开发,应该是在这一时期。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平“南蛮”,溆浦龙潭有“诸葛城”遗址③传说原黔阳县“洗马”一名,也是源于诸葛亮平“南蛮”。自三国以后,有关南蛮和武陵蛮的记载,也多是同瑶民造反有关。“晋永嘉初(307年)武陵蛮反”,“唐元和六年(812)至八年,辰溆二州蛮反”;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辰州蛮宋邺、叙州蛮潘金盛寇湘乡、武岗”;“乾化二年(912)辰州蛮首、叙州蛮昌师益率众降于楚”。④又据《溆浦县城》载:“五代马希范遣将收武陵蛮,曾驻兵县东北红旗山”。又曰:“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蛮寇乱,辰州郡巡抚李守元率兵讨之。入白雾团,擒十五人,斩首百级、降其酋二百余人。”“宋徽宗二年(1102)辰州瑶叛入溆杀县令。”“宋高宗绍兴(1130-1162年),舒致和来溆平五溪蛮”。

    自宋以后,由于地方志和族谱兴起,就明显出现有用苗、瑶、侗、土家等民族来称呼。最早见于古籍用“瑶”来称呼的,是唐初姚思廉的《梁书·张赞传》:“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不宾服。”⑤相传,瑶族先民有功于国家,国家常免其徭役,因而得名曰“徭”族。历经魏、晋、隋、唐、其文献多以“莫徭”而称。考其“瑶”字,古时瑶民多被历代统治者所岐视,所以把“徭”役的“徭”字改为犬旁“猺”。故文献中出现的“瑶”字,多是以带有侮辱性的犬旁“猺”出现。到了元至清代,又把各民族称谓前面加了贬义词,如“瑶贼”、“叛苗”、“土寇”等称谓。

    清《溆浦县志》又载:“元顺帝至正七年(1348)、瑶贼吴大保入寇、攻陷(溆浦)县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贵州总兵石邦宪平麻塘山瑶沈亚当。”明万历十九年(1592)新化沅溪贼入寇……,二十四年峒蛮复乱。”“天启元年(1642)瑶人刘连山,卜连山与邵阳瑶奉明还劫两丫坪土竹,小溪二峒。”“清康熙五年(1667)董麻子诱瑶人卜罗把种为乱。”

    从这些记载中反映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同时也反映溆浦花瑶,是个有着悠久历史脉络的民族。

    二、溆浦花瑶的分布和变迁。

    溆浦县境内的瑶族,主要是以花谣为主,其次还有花裤瑶和七姓瑶。据清同治《溆浦县志》记载:溆浦有十大瑶峒(又称瑶山)居住在县南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县志》载;“雷打峒,县治南200里,瑶总一名,共瑶户九十八户,至白水峒40里;白水峒,县治南200里,瑶总一名,共瑶二十户,至两丫坪乡大竹峒20里;梁家峒,县治南185里,瑶总一名,共瑶十八户,至蒲家峒80里;蒲家峒,县治南115里,瑶总一名,共瑶一百四十六户,至龙潭镇70里。(以上四峒与武冈连界,设团总一人。)九溪峒,县治东南175里,瑶总一名,共瑶二十五户,至金竹峒20里;金竹峒,县治东南182里,瑶总一名,共瑶九十四户,至对马洞30里;对马峒,县治东南150里,瑶总一名,共瑶一百八十二户,至累打峒60里。”其次还有大竹峒,小溪峒,累打峒⑦。经初步调查,《县志》所说的十大“瑶峒”,均分布在今溆浦县南的两丫坪、中都、沿溪、陶金坪、统溪河、小横垅、九溪江、北斗溪、葛竹坪、温水、大华、横板桥、龙潭、黄茅园以及1953年后,划归隆回县的茅坳,虎形山等十六个乡镇。除划归隆回县的“白水瑶峒”外,其余九大瑶峒仍然属溆浦县辖。

     明晴时期官府为了管理这些瑶峒,均在此设有“团总”、“瑶总”等土司机构,同时民间也设有“瑶王”、“峒主”、“头人”来协助瑶总来管理瑶峒(瑶山)。

    从古至今,由于瑶民族频繁的战争,官府的政压,迫使他们过着长期的迁徙生活。在远古时期,他们依山靠水而居,以渔猎和原始的种植为生。据《汉书》记载,当时“南蛮”“武陵蛮”的生活是:”渔猎山伐为为。果蓏赢蛤,食物常足”。通过考古发掘证实,溆浦洑水湾枫香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大溪文化期)就是以贝、螺壳为主的文化遗存,称为“枫香贝丘遗址⑧,又有文献记载瑶族是“依山险为居,刀耕火种,采食猎毛,食尽则他徙“ 的游耕生活。宋代文献说他是:“随溪谷群处,砍山为业,有采捕而无赋役“。他记载历代瑶民生活的状况。

    昔时溆浦县南一带,都是深山老林的荒芜之地。溆浦民谣曰;“溆浦无山不有瑶”“瑶住高山土住垅,汉人住了水码头”。山区时常有野兽出没。因此就必须具备有善于狩猎的本领,花瑶民族用原始农业和狩猎来维持生计。由于溆浦县南的一些高山之上,有涌泉喷出,土质肥沃,不易滑坡,阳光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因此,他们在这一带高山之上,大量开垦梯田种植水稻。从而使他们逐渐定居下来。明清时期,在官府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下,推行“计口授田”或“籍户授田”的制度,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使民瑶们处在“休养生息”之中。从“随溪谷群处”,“不属于官,亦不属峒首”过着“种山而食”的生活。

    据溆浦花瑶族学者杨福生,奉锡联先生考证说:花瑶民族是历史上迁徙较多的民族。自 秦汉以以来,瑶民族的先民,由于部落的战争,官府的镇压和驱赶,他们有过很多次大的迁徙。自南蛮被击败迁徙至长江流域以来,部分瑶民就活动在湘、资、沅水的中下游及洞庭湖一带。南北朝时又返迁回至长江,淮河之间。随着战争,他们又过长江越洞庭湖而进入湖南,赣北一带。在今溆浦花谣中,仍流传着《漂湖过江》的传说。到了隋唐时期,湘资沅及洞庭湖仍是瑶族的主要生活区。9洞庭湖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城头山古遗址中出土的稻谷遗存,就证实了稻作文化与瑶民开垦梯田,种植水稻之间的关系, 由于瑶民族频繁战事,从而使住在湖南“三江一湖”的瑶民又举旗迁徙,他们的一部分迁人广西桂林,龙胜一带(今龙胜梯田仍有这段历史记载)。而居住在沅,资两水之中的雪峰山花瑶,因大量开垦梯田,从而使他们逐渐的居下来。这说明梯田的开发,对瑶民定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溆浦花瑶的习俗和信仰

    溆浦花瑶的生活习俗,自古以来就于其信仰有关。据《溆浦县志.瑶俗》记载:“瑶依山而居,斩木诛茅,取蔽风雨,间有瓦屋,无窗牖墙垣。内设火塌,高四五尺,左右各一,中置火炉,炊卧其上,男女无别。客民宿其家就西榻,主人就东榻。”“嫁娶亦用媒妁。或郎舅结婚。”女子初嫁,犹居母家岁余,及生育后,则于腊月二十五,六日归夫家,至新正,夫备酒醴同妻到岳家,请瑶巫祝祭祖先”。“处女与人私通,父母不禁,谓人爱其美。已嫁,防闲及严,每行夫前妻后,有犯之,则举刃相向。妇女不行拜跪礼,自谓辛女后。” 瑶民去逝后:“自古无庆吊,人死仍以棺殓,不用鼓乐,不穿凶服。祭以酒肉,肉不用盐,瑶巫谓之招亡,焚楮既葬,坟树忌剪伐,不祭祀。清以来间有行之者,然不登墓。必远距里许,或隔溪山以祭,畏鬼故也。”“凡交易不立券,以圆木斜削两头而分之,曰木口,各藏一半为信。若有事投人,亦用木口声明,有事以木口传闻诸峒,急者来及鸡翎于上,示迅速”。⑩今仍称其为“瑶人锯木口”。

    从《溆浦县志》中记载来看,溆浦花瑶信奉是盘瓢和辛女,故自称是“辛女”之后。花瑶信仰鬼神,而是通过“瑶巫”施行,“巫”是南楚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我们在山背瑶寨沈家湾瑶巫杨庭洪家里。所见瑶巫所使用的法器,面具,咒语,符篆,占卜等,基本与汉民族在巫傩无二样。每当有族人生病,他们认为是妖魔鬼怪捉弄,必请瑶巫“瘪皈”驱鬼消灾。妇女怀孕,请瑶巫“瘪皈”求神保佑。杀猪过年也要请请瑶巫“瘪皈”,探听来年之祸福。人死了请瑶巫“瘪皈”打开道路,是死者顺利到达天堂叫“呦嗄瘧”.瑶民把一切灾祸,疾病都归昝于神灵,靠“瘪皈”来消除。
 

    花瑶民族节日较多,大节有春节,端午节(瑶语称“讨念拜”,)“讨僚皈”(其意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最隆重的是腊月二十八过年,农历五月十五至十七“讨念拜”,七月初二至初四和初八至初十两次“讨僚皈”。

     同时在花瑶民族众多在禁忌中,不同姓氏也有不同的禁忌。据《溆浦县志》记载;“溆浦瑶姓有卜,奉。回、杨, 蒲,刘、沈、酆、丁、严、兰、贺、覃(拓主)吴(招主)(原志按:卜、奉、回、杨、蒲、刘、沈七姓,旧糸溆浦(七姓瑶”).其余或自辰徙溆,或聚居十峒,或散处山间。其中奉,沈、蒲、三姓忌吃黄瓜和白瓜,蒲姓忌吃南瓜,必过七月初二至初四日才放敞吃。其意是其先祖在逃避官府追杀时,瑶民先祖逃至黄瓜和白瓜相下,而免遭杀害,故头人发誓:“永传后代,必过七月初二初四,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沈姓人七月初夜。禁忌男女同房。逢戍日不许动土。山向不空,忌建房葬坟。正月十五过后忌敲锣击鼓。瑶民男女老少喜欢“夜讪”(唱山歌)。每逢喜庆都要“摆歌堂”。歌手随编随唱,出口成章、男女汇集,歌情触发,一唱一和,通宵达旦,甚至几天几夜。11

    从这些习俗中不难看出,溆浦花瑶信鬼神由来以久。这同溆浦古习俗相似。《溆浦县志》云:“溆俗信鬼尚神由来已久,平民常年祷禳,不独延请僧、道、巫觋拜祝,并为演剧酬神。”“疾病祈赛、听命于巫”。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于东汉王逸所言。“沅湘之间信鬼,其祀必使巫觋。”溆浦是屈原作《楚辞》的地方,《楚辞》是记载楚文化的宝贵历史文献,《楚辞》中的《九歌》就是记载南楚巫傩祭祀的歌曲。朱熹说“《九歌》起初本是民间口头创作,后经过屈原写定或修改,因《九歌》既是楚国的民间祭神歌曲,祭祀的进行是由巫来主持,很可能是巫祝所编。”今日花瑶巫师祭祀活动中,仍是以驱鬼敬神为主,保留较多的南楚巫傩的习俗。我们发现瑶巫的符咒中就有“勅令鬼…玉皇大帝…。”“勅令山鬼…山鬼…”等字样的符咒。12因此我们认为,在花瑶巫师祭祀活动的酬神驱鬼,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信仰中,保留了很多古老巫傩文化习俗。

    古老的溆浦花瑶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溆浦“山背花瑶梯田”就是其中的一幅美丽画卷。 

    2014年12月30日作于溆浦县城
 
注      释 
①何先岳著《南蛮源流史》
②《溆浦县志》清同治版“杂识”
③禹经安《溆浦拾轶》“龙潭八景”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④禹经安《溆浦拾轶》溆浦土家族历史探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⑤[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⑥瑶即“徭”(yao)其音义最早见于史书的是《梁书》及《隋书》(均为正史中的“莫徭”。)
⑦清同治《溆浦县志》“瑶峒”、“溆浦县境图”。
⑧《湖南文物地图集》“溆浦县文物分布图”地图出版社1997,9
⑨《溆浦文史》三辑,“溆浦瑶族”杨福生、奉锡联1989.12
⑩见清同治《溆浦县志》“瑶俗”
11《溆浦文史》三辑,“溆浦瑶族”杨福生,奉锡联1989.12
12见刘保之、莫义明《茶山瑶文化》“宗教信仰”226页,”“瑶巫符咒”,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9

 
版权所有: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本站任何内容
联系地址: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西湖流金广场24楼 联系电话:0745-3336303
网站技术支持:雪峰山旅游宣传部